受疫情反復的影響,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恢復速度較為緩慢,傳統零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是迫在眉睫。隨著大數據、云服務等技術的發展使數字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政府也加大了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零售企業要如何乘著這股“東風”,成功轉型呢?
零售業數字化進程在不斷加快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消費理念和需求逐漸變化。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不斷成熟,正在加快零售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在數字技術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作用下,我國零售業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成為促進內需的重要抓手。”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數字顯示,2022年,我國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6.3萬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45萬億元,增長5.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9%。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要以最大的熱情擁抱數字化轉型。零售行業數字化轉型能獲得什么?實際上,除了消除傳統技術的限制,數字化轉型使零售行業能夠更靈活地適應當前的市場趨勢和要求,確保更多的連接,數字化轉型使零售商和顧客更容易通過社交媒體賬戶、網站、聊天機器人、移動應用程序等進行聯系和溝通。同時,銷售更加便捷,通過人工智能工具,顧客可以在沒有收銀員的情況下購物。一些流程的人工智能自動化將提升客戶體驗。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彭建真認為,數字化轉型是零售企業至關重要的一步,它可以解決企業數據孤島的狀態,幫助企業真正實現智能化的決策。
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助推中小企業轉型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零售行業的轉型已經步入“深水區”,數字化的形態正在逐漸優化,從外在的賦能工具內化為企業自身的驅動力,升級為2.0版本。
“然而我國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量中小零售企業尤其是處于下沉市場的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率不高。”洪勇認為。
麥肯錫公司近期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當下零售企業仍專注于近消費者端的數字化建設,70%的零售商聚焦于線上渠道及自有平臺建設、全渠道會員運營。而價值鏈中上游、改造難度更高的領域,仍是數字化“短板”,僅有不到40%的零售商將數據驅動的商品管理(選品組貨、陳列、定銷)、數字化供應鏈作為轉型重點;而對數據和算法基礎要求更高的智能門店運營決策(選址、補貨、人員排班),只有20%左右的零售商將其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在洪勇看來,零售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數字化轉型成本較高。二是數字化轉型人才缺乏。三是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零售業數字化智能升級過程中,數據作為平臺和企業的關鍵資產,是企業所有者的痛點。從數據收集的角度來看,企業面臨著一方面數據收集困難,另一方面數據質量差的困境。對于分銷渠道復雜的零售品類,用戶數據采集缺乏實時性和全面性。
為此,洪勇建議,加快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設立數字化轉型專項基金,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為中小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多樣化融資服務。二是推動數字化轉型人才供給。培養一批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領域的管理、技術和應用型人才。三是推進數據開放共享。制定零售企業數據資源確權、流通、交易等相關規范制度,健全市場機制。
業內普遍認為,數字化轉型對于希望在當今市場保持競爭力的零售業至關重要,而且數字化轉型并不會隨著新技術的采用而結束。要實現有意義的數字化轉型,企業必須有超越技術的思維。企業只有通過徹底改革運營、創造合作機會、擴大服務產品以及徹底改變客戶體驗方式才能從數字化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