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發環保新材料(江門)有限公司綠色工業資源化利用中心暨新型節能建材數字智造項目(下稱“國發環保新材料項目”)在江門恩平沙湖鎮舉行點火儀式,標志項目進入試生產階段。該項目分五期投建,達產后年處理固廢量達80萬噸,生產高附加值功能性新興材料240萬立方米,將建設成為江門最大的綠色工業資源化利用中心,實現工業固(危)廢100%全資源利用。
據北京中科創新研究院理事長趙雁飛介紹,國發環保新材項目舉行點火儀式是我國實施碳中和戰略的重要體現,是中科院團隊努力奮斗15年取得的成果,為“綠水青山生態發展”添磚加瓦。他認為,國發環保新材項目的建成,將成為我國“無廢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填補廣東省甚至全國飛灰回收資源化利用的空白。首個示范項目落戶江門市,將為大灣區綠色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以飛灰為例,目前處置方式只有填埋。盡管填埋,也并不是長遠之計,只是把問題留給下一代。每100噸垃圾焚燒后,就會產生2%-3%的飛灰,隨著垃圾焚燒量不斷增加,飛灰量也隨著增加。”趙雁飛說,過去以“填埋”為主的方式占用太多建設用地,已經不再適應碳中和時代的發展需求。而中科院團隊的專利技術,正好突破了這一關鍵瓶頸。
據悉,國發環保新材項目作為廣東江門市2022年度重點建設項目和中科院環保技術領域的又一力作,填補了廣東省甚至全國飛灰回收資源化利用的空白,是精選“工業固廢與城市固廢雙賽道”引進的綠色循環經濟示范項目。
該項目占地265畝,總投資11個億。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0億元,利稅5億元,安置就業近400人,年處理固廢量達80萬噸(含危廢20萬噸);同時生產高附加值功能性新興材料240萬立方,將成為江門市最大的綠色工業資源化利用中心,將為大灣區環保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據北京中科創新院數字低碳研究所所長陳偉光博士介紹,研發的新材料,取名“零碳板”,英文叫做ERC,除了超輕超強的特性外,還具有天然防水、防火、耐候、保溫、隔音、防腐、易造型、省人工等優點,是新一代戰略性新興材料,完美替代水泥、木材、石材等傳統資源消耗型的建材的應用場景,面向全國每年十萬億市場空間,前景非常廣闊。
“該項技術專利多達150多個,均來自中國自主研發與創新,且遠遠領先于歐美國家。這么高附加值、高功能性的材料,原料沒有使用一顆沙子、一塊石頭,全都是固廢利用,變廢為寶。”陳偉光說,新材料除了能成為裝配式建筑領域的寵兒,還因為它的高功能性,可應用于工業防腐、農業養殖、環保防水、市政園藝、公路隔音、河道治理等領域,用途廣泛。